资产表现
过去一个月,各大类资产表现如下:
-股市:港股大幅上涨,A股小幅上涨,美股下跌。A股沪深300指数上涨2.0%,上证指数下跌2.4%;港股大涨冠绝全球,恒指上涨17.1%,恒生科技上涨24.3%,恒生国企上涨4.4%;美股下跌,标普500下跌0.7%,道指上涨0.8%,纳指下跌4.0%,美股波动性提升VIX指数大幅上涨22.9%;欧股上涨,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上涨6.1%,日股日经225指数下跌3.4%;新兴市场指数上涨2.5%;
-债市:美债收益率小幅下行。10Y美债利率下行42BP至4.20%,5Y美债下行41BP至4.0%,2Y美债小幅29BP至3.99%。中国十债收益率上行12BP至1.78%;
-汇率:美元小幅走弱。美元指数跌1.6%到107.6,美元兑在岸人民币下跌0.6%到7.30;欧元兑美元上涨0.8%到1.04;美元兑日元下跌1.5%至155;
-大宗:COMEX黄金上涨4.7%,达到2835美元/盎司,NYMEX油价上涨3.2%。
表:全球资产表现(20240131-20250228)

数据来源:BLOOMBERG,大成基金
分行业看,全球股市行业分化,非必须消费指数下跌4.3%,信息技术,电信,工业小幅下跌0.5%左右。发达国家行业指数中,非必须消费行业下跌6.1%,电信,信息技术,工业也有下跌。新兴市场国家正好相反,非必须消费大幅上涨10.3%,电信服务上涨10.2%,地产金融行业也有上涨,其余行业则下跌。MSCI中国指数中,收到deepseek催化,信息技术指数大幅上涨24.55%,可选消费,电信,地产行业涨幅也较大,涨幅超15%,除了能源和材料行业下跌外,其余行业均有上涨,整体涨幅全球表现最佳。。
表:行业指数表现(20240131-20250228)

数据来源:BLOOMBERG,大成基金
资金监测
主动外资流出放缓,1)EPFR数据显示,截至本周三(2月26日),主动外资继续流出中国市场,被动外资流入小幅放缓;2)互联互通方面,北向资金日均成交规模较上周增加,南向资金加速流入,周度流入规模创2021年1月以来新高,2月第四周单周净流入超过700亿元,创21年后单周流入记录;3)全球股票、债券与货币市场加速流入;4)美股流入扩大,新兴流出扩大。。本周南向资金流入继续大幅增至749.7亿港元,创沪深港通开通后周度流入规模次高 ,仅次于2021年1月22日当周,单日净流入均达到百亿港元以上。整体上,本周南向成交占比维持在30%,南向持股市值则占港股主板总市值约10%。个股层面,本周南向资金大幅流入阿里巴巴、中国移动、小米和理想汽车等较多,流出美团、中国海洋石油等,其中阿里巴巴本周继续大幅流入188亿港币,占全周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的四分之一,阿里巴巴南向持股占比也进一步从上周五的5.8%提升0.9ppt至6.7%,科技互联网大市值公司成为南下资金的核心流向。






中国
数据跟踪
1-2月份为中国宏观数据真空期,市场聚焦3月初的全国两会。1月开年,CPI同比0.5%,PPI同比-2.3%,CPI有所上调,PPI跌幅也有所收窄。受春节提前影响,制造业PMI受到春节影响回调到49.1。房地产方面70城住宅均价同比-5.43%,同比跌幅有小幅收窄。数据上虽然并未太多更新,但是春节以来deepseek发布,世界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国的AI产业,叠合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进一步出圈,全球对中国互联网和TMT产业开始新一轮的价值重估。此外,年初多个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和销售数据出现阶段性回暖,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越来越近。整体看春节开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。
表: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跟踪

数据来源:BLOOMBERG,大成基金
美国
数据跟踪
特朗普上台后多项政策出台引发美股市场震荡,市场关注美国俄乌策略,联储降息,DOGE等多项议题。过去一个月,美国股市持续震荡,市场开始交易部分衰退预期。通胀方面,美国1月CPI为3.0%,PCE3.3%,CPI超出市场预期0.1%,联储降息预期有所回升。美国就业市场稍弱,10月非农就业人数增长14.3万人,稍低于市场预期。工业生产方面,美国工业产值月同比增长2.0%,ISM制造业PMI为50.3,仍超过在荣枯线以上,耐用品订单同比转正。消费方面,社零同比上升4.2%,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71.7,有所回落。
表: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跟踪

数据来源:BLOOMBERG,大成基金
欧元区
数据跟踪
欧元区经济仍然维持恢复较慢,市场关注俄乌冲突情况。物价方面,12月份欧元区CPI同比2.4%,回落0.1%。就业方面,欧元区失业率6.3%,维持稳定。工业生产方面,工业产值同比-2.0%,仍为负增长,Markit欧元区制造业PMI回升到47.6,有所复苏但仍大幅低于荣枯线,工业生产仍恢复较弱。12月份欧元区零售销售同比1.9%,小幅回升。货币政策方面,欧元区央行维持主要在融资利率2.9%,三个月Euribor利率下调12bp到2.46%。
表:欧元区宏观经济数据跟踪

数据来源:BLOOMBERG,大成基金
日本
数据跟踪
日本经济持续弱复苏。工业生产方面,12月份日本工业产值同比转正2.6%,但低于市场预期0.2%。Markit制造业PMI回升至49.0。消费方面,社零数据同比增长3.9%,符合市场预期。外贸方面出口同比增速7.3%,同比增速提高,但是仍稍低于市场预期,进口同比增长16.5%,大幅高于市场预期。物价方面,5月份东京CPI为0.9%,符合市场预期。日本央行1月无担保隔夜拆解利率维持稳定0.48%,美元兑日元汇率进一步下降到150。
表:日本宏观经济数据跟踪

数据来源:BLOOMBERG,大成基金
未来一个月重点关注

数据来源:WIND,大成基金
宏观行业联动
近期港股市场波动较大。当前,境内市场上的股票投资者和债券投资者较为乐观,股票投资者认为在当前结构性牛市行情中,无论是绝对收益抑或相对收益可能都有望跑赢大市,而债券投资者认为,债券价格回调是暂时性的,国内利率下行还是大势所趋,整体市场都表现的比较乐观。
具体来讲,从实体经济层面来看,经济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,AI等新质生产力预期对经济会产生深远的影响,就业市场,社会生产效率等各方面预期都会受益,这些新产业,新动能支撑了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牛市。但是AI带来的增长质量提高对当下经济总量的影响尚属有限,而今年房地产行业距离止跌企稳估计仍有一段距离,地产企业在投资端仍在收缩,地产价格仍有压力。而地产价格下跌带来了被动的广义杠杆率的上升,包括土地财政下降带来的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,以及居民财富缩水和抵押品价格下降带来的被动杠杆提升,在这种宏观背景下,利率在下行通道中,国内债市投资者中长期也偏乐观。
回顾历史,近十年来全球一直都有新质生产力出现,无论是互联网,智能手机,新能源汽车和现在的AI,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股票市场的估值抬升,对应纳斯达克指数也长期跑赢整个美股大市,从这个角度来看,股票市场有结构性的乐观。但是落实到实体经济而言,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,欧美整体经济的增速和居民生活水平,消费能力的提升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的涨幅,实际经济的增速并没有大幅度提升。
这个框架就是是哑铃型策略的底层逻辑。在经济总量压力较大的情况下,一方面对大公司(收到宏观经济大盘影响)要看稳定的红利的回报,另一方面对产业要抓住部分行业的高成长,把握结构性的行情。我们目前要思考的是,这层逻辑和这套投资策略是否仍使用,对高成长板块,首先是评估新质生产力是否“真实”和“有效”,另一部分要评判创新的影响时限,是远期才会有深远的影响,短期内并不会带来经济基本面的大幅改善,还是已经到了应用阶段,可以短期内立竿见影可以改善实在生产效率的。比如iphone4的推出,直接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端的爆发式增长,短期内就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。我们要思考目前AI和deepseek是处在那个阶段?有人认为已经到了iphone4时代,但是笔者认为或许还有一段距离,仍要观察AI会不会有大规模的to C端下游应用爆发。
第二点还是研究股票市场,不是单纯研究经济和未来,价格也格外重要。市场在研究胜率之外还要研究赔率,不是白马赌对就一定就赢,因为白马赔率不足,很多时候不能有超额收益,好票还是要考虑价格。
第三点,笔者认为目前市场宏观研究仍重要,一月中旬以来次轮行情,市场虽然貌似不是完全依靠宏观事件驱动,但是我认为可以定义为宏观因子驱动。如本轮行情港股反映出来涨幅窄且集中,这并不是完全的自下而上风格,纯EPS增长驱动的,而更多反映了在当前宏观背景下市场对新质生产力,对AI技术等带来的预期的改变,进而带来的中国科技股的估值逻辑变化。短期市场风险溢价和估值变化仍有宏观因素,如阿里的业绩超预期,或许在以往的年份并不会带来这么多的涨幅,而今年股价大涨是因为市场不仅看到了业绩,同时也看到在一些宏观因素的背景下,整个公司的估值逻辑产生了变化。
总结上文,如果把中国经济看做是二元经济,大的旧经济可能仍尚未完全摆脱长期日本化的阴影,而新经济则明确出现了新的重大突破。考虑杠铃策略的两侧,旧经济要看稳定要看股息率,新生产力要确定看到会有巨大变革,最后还要确定买到合适的价格。好东西不一定好投资,好东西也一定要搭配好价格。
美债
境外:
近期美国经济出现下行迹象,通胀作为主要变量不可忽视。
持续关注的三月份的联储议息会议,主要关注包括联储对通胀的预测点阵图会不会调整,对GDP预测会不会调整,进一步观察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。
境内:
资金中枢上升是境内债市调整的重要推手,但趋势性反转尚未形成。
化债对经济动能有正面影响,但是货币的宽松没有兑现,负债成本提高进一步对债市资金带来负面影响,交易盘都加大了卖出频率和数量,带动债市调整,资金面动力还是中枢提高到了2%以上,央行对资本市场呵护也还是如期出现了,今年至今没有出现钱荒,但是也谈不上打碎杠杆。资金中枢提高之后,银行的息差下降,这不符合央行的施政目标,所以整体来看资金面的信心是偏乐观的,资金的压力会相应的减弱,资金面之外的基本面还是不支持债市的持续调整,新经济还是占比不高,投资还是收缩的状态,地产销售的信心还是比较低,所以经济大盘中长期对债市还是有利的。